臺南市長黃偉哲就任以來,將改善淹水作為施政重點,以總合治水觀念打造海綿城市,並促進水資源永續發展、追求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與平衡為現代化水資源管理新理念,積極針對各區域排水進行整治,包含菁寮排水、永隆溝排水、港尾溝溪排水、六塊寮排水等,整治範圍遍及全市,並針對本市水環境逐步推動「治水」、「淨水」、「親水」等三大策略。
流經包含永康區、東區、仁德區及南區等區的重要排水—三爺溪,整治歷經多任市長及縣長,在近幾年進入主流治理,其工程經費逾47億元,由地方與中央攜手協力,於111年完成全線主流整治,累積整治超過10公里,並完成7座大型抽水站、改建8座橋梁(已完成:仁德一號橋、洋子下橋、文賢橋、鐵路橋、永寧橋、鯽魚橋,改建中:晉祥橋、萬代橋),大幅削減積淹水面積,經檢視各項改善工程在陸續完成之後,逢短時強降雨就易淹水的崑山科大及中華醫大校區,近年已無發生淹水情形。三爺溪流經區域的淹水面積也逐年改善,從107年0823豪雨時曾淹水260公頃,縮減到110年的0731豪雨10公頃,大幅降低了96%。
另外本市也持續投入雨水下水道及抽水站建置,自黃偉哲市長上任以來,投入於30億元,建置近40公里雨水下水道,目前全市雨水下水道長度約738公里,為全國最長,實施率約78.6%;另亦投入近30億元新建14座抽水站,目前有8座已完工,另有6座建置中,全市抽水站為總站數為62站,預期將可大幅改善淹水陳痾。
針對本市沿海地區,因其地勢低窪、海水漲潮及暴潮威脅,使得抽水效益不彰亦無法宣洩逕流量,進而造成淹水災害,故因地制宜採用「部落防護工法」,透過設置防洪閘門、二道防線-路堤或防洪牆、改善社區蒐集水路及提升抽水能力等多管齊下,目前北門、學甲、七股、將軍、柳營、麻豆、後壁及新市等區計有31處部落防護社區,自市長上任以來,針對部落防護已投入逾3.3億元,保護面積逾200公頃。
而臺南海岸線長度近70公里,北起為八掌溪口,南至二仁溪口,從北到南涉及許多管轄機關,自市長上任後,投入近3.7億元,與中央機關合作,分工辦理人工養灘、海堤整建、沙洲復育、潟湖清淤及長期監測空拍調查,目前人工養灘長度已逾3,000公尺、海堤整建亦逾3,000公尺,復育沙洲面積約23.5公頃,疏濬潟湖淤砂40萬立方公尺,有效改善海岸侵蝕及海岸環境的效果。
針對污水處理,目前本市已推動7處污水系統,分別為安平、虎尾寮、柳營、官田、仁德、永康及安南等,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截至112年11月底為27.67%,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增加逾20萬戶,另考量南科園區因已有完整的科技聚落,科技人才不斷進駐加上重大設廠計畫持續推動,市府已完成「新市善化系統」整併計畫、另實施計畫亦規劃中,預計投入總經費約70億元,另外,目前規劃污水管網涵蓋面積約1,400公頃,計畫服務人口數逾13萬,新建一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處理污水量可達3萬噸之民生污水,此外,為活化河川並帶來生機,市府積極執行各項水污染防治工作,並搭配活用河廊改造策略,結合生態工程概念,辦理水質淨化場工程,自市長上任以來已完成劉厝排水水淨場、竹溪水淨場及月津港水淨場,目前本市計有13座水淨場,每日約可處理逾11萬噸污水。
同時考量未來極端氣候變遷及半導體產業快速成長之用水需求,市府持續推動再生水建設,投入近84億建置永康、安平及仁德三座再生水廠,今年起每日可提供4.55萬噸,明年則將提升至每日6.3萬噸,預計115年可提供至每日9.0萬噸,期使一滴水可多次利用,穩定產業用水來源,達到水資源再生及永續循環經濟之目標,此外,市府也爭取海水淡化廠設置,將淡化後海水導入民生公共系統,並將海淡廠的營運管理成本轉由廠商認購,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確保用水生產穩定,未來也將引進國際優秀的海淡建廠技術,提升國內的海水淡化技術與扶植海淡產業。
此外,市府也結合治水、淨水工法來打造親水環境,如舊市區唯一未加蓋歷史水脈—竹溪,因城市發展、民生污水排入,扼殺了河川的自然生態,另過去排水治理多以「安全」為導向,造就「三面光」的河道,環境不佳、水質不佳也沒有足夠親水空間,逐漸讓竹溪失去生命力,市府投入近12億來改善水質並營造親水河岸景觀,同時將竹溪河道拓寬增加河川通洪斷面,降低水患威脅,也串聯周邊體育園區,將藍帶水岸空間拓展為面狀、網狀的綠地開放空間,同時透過逕流分攤設計,降低竹溪的洪峰量及污染等負擔,重新賦予竹溪生命力,也還給市民朋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而鹽水區昔臨倒風港內海,為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因形狀恰似新月,使鹽水有「月津」、「月港」之別稱;因貿易及轉運人口往來頻繁,造就了「一府、二鹿、三艋、四月津」之譽稱,雖倒風內海因泥砂填積,海岸線逐漸東移,鹽水不再臨海,但每年月津港燈會遊客絡繹不絕,已成為地方特色景點,黃偉哲市長上任以來已投入2.6億,針對景觀、文化、水質、水利、交通等推動改善措施,用「共生共榮,永續生態」的思維,打造整體計畫的整治方針,除了水域邊坡岸際採用多孔隙石籠、草坡護岸供生物棲息、透水磚步道及生態草溝進行生態友善的排水整治,也整合周邊地區民生污水管線進行截流並設置淨水廠,徹底的從源頭淨化水體,並於岸邊設置親水步道及環狀自行車道,讓民眾可以親近水環境,另外也將鹽水古鎮的歷史元素與設計概念結合、整治現有水路及疏濬已淤積的古河道,重新為水域生態注入新能量,讓因為污染而沉寂許久的月津港水岸逐漸恢復往日生機盎然的景緻,重新塑造月津港人文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