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政績100、迎向世界 深耕台南、壯大台灣》 安平再生水廠通水啟用 再造水價值,共創好生活

臺南市長黃偉哲第二屆任期自去年十二月廿五日上任,至今即將滿一百天,台南市政府推出《政績100、迎向世界 深耕台南、壯大台灣》系列,報導黃偉哲市長施政方針及成果,以及在黃偉哲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努力不懈下,台南的蛻變與耀升。

為建構循環利用生活環境,邁向淨零碳排宜居城市,臺南市長黃偉哲就任以來積極擘劃水再生願景,超前佈署以污水再生永續利用概念辦理再生水工程,今(20)日也由黃偉哲市長主持安平再生水廠通水啟用典禮,共同見證水資源永續發展新紀元。

黃偉哲市長表示,南部地區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明顯,為穩定供水需求,政府做了很多措施,水資源再利用就是其中之一,依照目前的法令,再生水以不與人體接觸為原則,所以不能用在民生用水,但是我們將再生水供給產業、產業減少使用自來水,就可以讓民生用水調配更有彈性,這樣的水權概念,就像奇美實業把自己的自來水額度提供給台積電使用,那仁德再生水廠就提供再生水給奇美一樣,未來永康、安平跟仁德三座再生水廠完成之後,每天就能夠提供6.3萬噸再生水,對於產業用水及民生用水,都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黃偉哲市長接續說明,除了再生水外,市府也持續開源節流,在回收水的部分,市政府各單位每日使用將近4800噸的回收水,其中包括消防用水、路樹澆灌、路面清洗;未來曾文南化聯通管完工以後,每年可以省下近一座南化水庫的用水,然後南化水庫壩頂再增加1.8公尺左右,每年又可以增加庫容量將近1000萬噸,再加上水庫的清淤,包含曾文水庫每年清淤將近500萬噸、白河水庫增加庫容將近200多萬方等等,所以中央及市府一起努力讓過去的水庫復活,確保我們民生產業、農業用水的穩定,也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節流,共同珍惜水資源。

內政部吳堂安常務次長表示,目前南部地區正遭逢近30年來降雨最少的一年,目前南部地區營運的再生水廠中,高雄有兩座、臺南有兩座,未來仁德廠完工後,臺南每日可供應6.3萬噸再生水,等於是烏山頭水庫三分之一的蓄水量,未來內政部也會依照水情、氣候及產業需求等客觀條件來修正相關計畫也提升水資源調度及備援能力,特別感謝黃偉哲市長及市府團隊持續推動污水下水道及水資源回收中心的建置,有了這兩項建設,才有今天的再生水建設。

陳亭妃立法委員表示,再生水廠是很重要的建設,影響了工業用水、周邊用水等需求,目前我們有供應的目標,希望將再生水供給到南科園區,在這段過程中,希望市府可以先把道路及其他相關規劃做好,盡量降低對人民的影響,也要盡早公告讓地方民眾安心,這樣重大建設才能夠真正讓人民有感、得到100分的預期效果。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江世雄處長表示,特別感謝內政部營建署、臺南市政府、南科管理局及相關主管機關以創新的技術、實際的作為支持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為社會環境發揮更大的正向影響力。

安平再生水工程區分為再生水廠、環教中心、輸水管線及台南科學園區內配水池新建,總建設經費約41.9億元,其中內政部營建署補助約32.6億元、南市府配合款約2.8億元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作業基金支應約6.5億元,工程採用2階逆滲透淨水系統,產水品質達”純水”等級,同時克服市區施工挑戰及交通影響,如期如質完成約24.3公里輸水管線埋設,在此同時,安平再生水廉政平臺亦順利完成階段性任務,水利局未來將持續內化及推展本次透明廉能治理之經驗,融入並完善各項市政作為。

水利局表示,為強化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有效提升區域水源穩定,降低產業與民生用水競爭,在113年每日供水3.75萬噸基礎目標下,已著手辦理增量供水最大每日6萬噸規劃,未來結合永康、仁德2座再生水廠,每天最多可供8.55萬噸再生水,對創造產業利基有正面助益,也可有效緩解因旱情用水緊張之情事。今日通水典禮感謝立法委員陳亭妃委員、內政部吳堂安常務次長、內政部營建署吳欣修署長、內政部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曾淑娟處長、內政部營建署下水道工程處南區分處林厚名分處長、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李信昌副局長、經濟部水利署張廣智副總工程司、許至椿議員、盧崑福議員、吳禹寰議員、Ingay Tali穎艾達利議員、安南區公所葉誌明區長、安平區國平里蔡明宏里長、立法委員林俊憲服務團隊、立法委員王定宇服務團隊、林美燕議員服務團隊、蔡淑惠議員服務團隊、李啟維議員服務團隊、林依婷議員服務團隊、余祝青議員服務團隊、沈震東議員服務團隊、周麗津議員服務團隊、曾培雅議員服務團隊、蔡筱薇議員服務團隊到場關心。

黃偉哲市長最後表示,污水下水道建設是一個聚焦度小但卻是重要度大且永續的目標,利用污水處理廠轉化為都市小水庫的思維,落實「一滴水至少用兩次」的目標,同時市府轄下7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可提供18,000噸回收水供澆灌、揚塵抑制及其他非人體接觸用途使用,在開源與節流雙模式下,落實水資源循環的綠色永續生活,共同朝實現淨零碳排的永續宜居城市邁進。